泰戈尔《错觉》:
河的此岸暗自叹息:“我相信,一切欢乐都在对岸。”
河的彼岸一声长叹:“唉,也许,幸福尽在对岸。”
世界并非总是如其所示,很多时候都加上了我们的主观加工。
日剧新宠《凪的新生活》豆瓣评分达9.3,女主大岛凪普普通通的上班族,是一个非常在意别人想法的人,一直在揣摩他人的心理中过得谨小慎微。
有一次买菜时发现店员结账时多收了她钱,但因为店里人多,店员看起来好凶,并且担心自己被别人误认为想讹人,她便准备吃一次哑巴亏,直接走掉算了。
但是想想又不甘心,当她鼓足勇气向店员指出错误的时候,店员不仅没有凶她,没有告她讹诈,还一个劲儿道歉,退回了多收的钱,还额外赠送了一袋金针菇。
这个世界并不总是它展现出来的那个样子,俗语说得好:“耳听不一定为真,眼见不一定为实”。
也许我们会万般纠结,就像一堆衣服不知道穿哪件一样不知道如何回应,但是让你纠结的、不快乐的往往不是这个世界本身,而是你自己的胡思乱想。
就像杨定一博士在《不合理的快乐》中说:
“我们把自己的一切念头当作真实,甚至把它们看作烦恼,这才是我们不快乐的来源。”
杨定一博士,美籍华人,医学博士,纽约洛克菲勒大学—康奈尔医学院生化博士,对整体疗法有独到研究,出版了多部“生命系列”的作品。
在《不合理的快乐》这本书通过中医学、生理学、神经科学等角度全面论述什么是不合理的快乐,以及如何达到真正的永久的快乐。
生命那些远超过人可以理解、归纳的部分就是不合理的,而所谓合理的反而是一个局限,我们的不快乐常常就是那些看起来合理的因素造成的,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会有烦恼,常常是因为作茧自缚。
平时都不愉快,就会产生不愉快的回路
最近网络又有了流行语,叫做“我emo了”,百度一下,发现emo就是Emotional的缩写,翻译过来就是丧、颓废、抑郁等负面情绪。
当代年轻人好像很容易陷入emo当中:
考核没通过,emo了;
成绩不理想,emo了;
爱人要离婚,emo了;
……
但emo招之即来,却不是挥之即去,科学研究表明,长期的emo对大脑损害很大,会损伤大脑神经结构,经常的emo会塑造你的神经回路,让你遇到事情就习惯性转向阴郁。
就像杨定一在《不合理的快乐》中所说:“假如我们随时都在不愉快,自然就产生一个固定而僵化的不愉快回路,而让不愉快的反应愈来愈快、愈来愈大。”
也就是说大脑和神经是具有可塑性的,不断的重复一些情绪会强化特定的神经路径,让同样的情绪反应更快,更强烈。
长期emo的人,很少处于快乐的状态,他们神经传导快乐的路径很少被激活,反过来就很难体会到快乐。
所以如果你想变得更快乐,就要重复一些令人愉快的活动,让自己脑部的快乐的神经路径更为活化,那么我们的愉悦感就更容易被察觉。
杨定一在本书中说:“新的习惯建立了,旧的习气自然也就消除了,这其实就是学习的神经元机制。”
当你不快乐的时候,就不要老想着不快乐,可以试试让自己开心起来,假装微笑。
心理学上做过一个实验,55名男性和65名女性共120名参与者,将一支笔咬在上下牙之间,这样他们的脸部肌肉维持着微笑的表情。
实验结果表明:微笑的动作刺激了大脑杏仁核,使其产生了正面情绪。
快乐还可以传染,如果你对别人微笑,那么别人即便会回应你一个不自然的微笑,那么你也会收到快乐的投射,你这一天也是快乐的。
“相由心生”,当你沉溺于emo的时候,你的表情可能会严肃,不妨每天照镜子来调整自己的面部表情,让自己练习微笑。
当你微笑的习惯建立了,你的“场”也就变了,你变得快乐了,也会吸引很多快乐的人到周围。
注意力摆在哪,就在哪里化出一个现实
有句话说得好:
“你的注意力在哪,能量就会流向哪里,哪里就会被放大。”
美国教育家 Rita Pierson 在TED 公开演讲时说她曾经做了个测试,20道题目,有个男孩错了18道,她在他卷子上写了“+2”,还给他画了一个大大的笑脸。
那个男孩问:“为什么给我画一个笑脸?”Pierson说:“因为你正渐入佳境,你没全错还对了两个!以后你会做得更好对吗?”那个男孩很开心地说:“是的老师,我可以做得更好。”
Pierson把注意力引到了那两道正确的题目,放大了男孩的优点,让男孩在快乐中找到了自己本可以更优秀的那一面。
杨定一在《不合理的快乐》中说到:
“注意力建立了我们的现实。”
我们的注意力到哪,哪里便存在:
关注买房时,哪里都是房地产广告;
想要提升自我,发现某音有各种卖课的;
刚怀孕的妇女,去哪都能看到很多孕妇。
这就是“视网膜效应”——社会心理学认为的一种收集信息的误差,我们更容易收集到自己所关心的那部分信息。
杨定一说:
“注意本身就带来局限,我们只有落入一个小角落,才可以把注意力放在上面。”
很多人不快乐就是因为把注意力局限到了眼前的一个小角落——好、坏、是、非、对、错、倒霉、可怜、幸运……
甚至是小角落的阴暗面——坏、非、错、倒霉、自私、委屈……
我们坐井观天,却还以为天就这么小,我们管窥蠡测,还以为生命的真实就是这样。
我们的世界其实是我们的狭隘的感官加念相虚构出来的,我们无法看到真实的世界,也无法看到生命的一体,我们被我们的狭隘和短视搞得不快乐,时常在人间受苦。
那么如何逃避这种因注意力的局限而导致的不快乐呢?
用杨定一博士的话来说就是“活在不确定”。
享乐适应原则告诉我们:随着环境变化而带来的快乐会随着环境的日趋稳定而恢复到平常状态。
如果我们一直活在不确定中,我们就会一直保有新鲜感,我们的快乐也永远不会因为习惯而减少。
任何念头都是妄想,而这认知不等于我
如果你给你男(女)朋友打电话,但是打了四五个他(她)都没接,这时候你会怎么想?
我想大部分人都会产生很多负面联想:
他(她)会不会出车祸了?
他(她)是不是不爱我了?
他(她)是不是正在跟其他异性鬼混?
他(她)是不是生我气了?
……
2005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发表的一篇文章显示,普通人每天会在脑海里闪过1.2万至6万个念头,其中80%的念头是消极的。
虽然在人类千万年的演化过程中,在长期的危机四伏的生存状态下,我们调动负面情绪是为了更好地防范未来的危机。
但是我们错把这些负面情绪当成真实,就导致杨定一博士所说的那种,“不光对自己看不清,对别人的个性、行为和动机做了一种偏差的判定。”
在契诃夫的笔下,庶务官切尔维亚科夫和一群人在台下观赏着戏剧,可是他一个不小心将喷嚏打到了别人的头上,这个人还是三等文官!
切尔维亚科夫为自己的冒犯三番五次地道歉,打扰了这个文官看戏,他极其不耐烦地说了一句“滚出去!”把切尔维亚科夫吓得不轻,就这样死了。
切尔维亚科夫的死,是源于自卑心理对他人的过度解读,“他嘴上说忘了,可看我的眼神多么尖刻啊。”
“我一定要向他解释清楚,我完全是无心的。这可是自然规律,不然他会觉得我是故意啐他。”“他完全不想跟我讲话!他真的生气了!”
他的判定偏差让自己不快乐,甚至陷入了诚惶诚恐的境地,为此丧了命。
那么一个人如何摆脱念头的困扰呢?
杨定一说解药比任何人想的都简单,就是把心理层面的时空慢下来,甚至停止。
当一个人的注意力特别专注和集中的时候就会进入这种状态,这种“忘我”的状态又被称作“心流”,一个自信的人容易进入心流状态,同时进入心流状态的人,往往身心舒畅,它给予人正向的反馈。
一个进入心流状态的人可以透过人间的种种限制,活出生命的无限潜能,堪比庄子“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境界。
写在最后
西尾维新在《花物语》中写道:
“别去在意他。那些人又不是你。一会考虑这个一会考虑那个,你什么时候变得这么聪明了?”
生活的10%取决于你的遭遇,剩余90%取决于你对此作出的回应。
如果想快乐就让我们的注意力不要耗费在无用的负面路径上,就像大岛凪一样,断舍离,素面可以朝天、爆炸头不用烫直,摆脱了过分解读空气的日子,每一天都是畅快的呼吸。
正如杨定一博士在《不合理的快乐》这本书中所说:“要得到快乐,就只记得快乐。”
想要快乐吗?来读读这本书吧!
—————————————
作者:杨定一博士
播音:张婉琦
背景音乐:瑜珈练习音乐
En liten tjänst av I'm With Friends. Finns även på engels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