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了全部的生命,这个“理解”本身就是最好的练习。它本身就是最高的静坐,不用再加任何一种练习的方法。随时回到“这里!现在!”——已经把方法和结果合一了。也就是说,结果本身就是方法。我担心前面的表达还不够清楚,所以在这里再点出一些观念,来引导你走向不可引导的全部的你。
1.静,就是当下
静,离不开当下。每一个相,都有静!
我们通常都停留在人间的外境。而这个外境是通过“动”和“做”组合起来的。一般人绝对不会放过外境,会想针对外境作种种的变动,达到理想的完美、发达、高效率的成果。这可以说是汇总了人类至今为止的文明发展的动力。全部的你,不只是这个外境,它包括内境,也就是意识层面更深的一面,也就是我们曾经提到的背景或因地。(而外境,也就是前景。)
简单说,外境就是形相,而内境比较像“场”,比如说一个能量场。这两个不是对立的概念,两个可以同时存在。
静,宁静,是衔接两者之间的共同点。没有静、没有空,就不可能有任何形相。任何形相,也是从这个静、这个空所带来的场,所衍生出来的。衍生出来的任何形相,底下也仍然是静,还是空。
随时体会到这个静,自然就活在无思无想圆满的境界。静,也只是变成一个轻松的知觉场,可以观察到一切。我们仔细看,生活的习惯,全都在讲究“动”。不光是动,还要动得快,动得有效率。包括信息取得、观念的转变,还要同时多任务作业。所以,懂得静,重视静,是我们回家之路要踏出的第一步。这跟我们全人类的价值观念恰恰相反,根本是颠倒的。
也就是说,你在读这篇文章,不光是在体会字面的意思,还体验字句和字句之间的空当,甚至更深层面的意识。字和字之间的空当、更深层面的意识都是从“静”转出来的。真正重要的,是同时体验到这些字背后的“静”。
有意思的是,从古至今,真正的灵性老师也都是把弟子从“动”带回到“静”。因为“静”其实是个能量场,可以说是宇宙最大的能量场。“静”本身就可以讲课,而且是最高明的老师。它本身就是最大的恩典。我这里想起了拉玛那·马哈希,这是我心目中印度百年来最了不起的大禅师。他16岁醒觉,接下来几十年不讲话。后来即使讲话了,也只是寥寥几句,用他无相的光明带着弟子,帮助许多人醒觉过来。禅宗的始祖大迦叶尊者,是佛陀的大弟子。他从佛陀拿起一朵花中,理解了一切,并以微笑回答佛陀。千年来禅宗不讲究语言来教学、来传承,也是这个道理。
任何形相,本身就是个出口(Exit),而大自然本身就是人间最好的出口。大自然所带来的生命,本身就存在于一个宁静的状态。本身就活在当下通过瞬间,跟生命完全合一。不管是一朵花、一棵树、一只狗,甚至我们的体内。只要我们清楚关注任何形相,不要再加上一个念头、一个观念。很自然的,就让我们找回这个瞬间,存在于宁静。这个瞬间所带来的宁静,就是出口。
同样,我们也可以称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大自然所有的动物、植物甚至矿物,都活在当下,在一个宁静的状态存在。这个当下,是在念头还没有生起的瞬间。这些种种的众生(连矿物、任何物质都是众生,都有意识,都有生命的慧根)随时通过瞬间、通过宁静,和整体的生命接轨。一只动物,不光跟自己本身没有分隔,跟宇宙整体也没有分隔。不像人类,还创出另外一个自我形相。这个自我形相带来另外一个“我”,是一个假体。但是,从这个假体出发,又好像是真的。让我们的人生在这个躯体里打转,转不出来。
这么说,语言或是文字所带来的任何意涵都不重要。因为心里不安静,有个起伏,才可能有念头。这念头,再转成语言跟烦恼。懂了这些,就不再会追求字句所带来的理解,因为它最多只能当一个路标。可惜的是,我们通常把这个路标当作目标。在语言文字这个路标上打转,滔滔不绝地辩论,大做文章,越走越远。
宁静,是可以通过任何有形有相,包括语言文字、行动、讲话中找回来的。跟我们身体动不动、发不发出声音,一点都不相关。真正的宁静,是在动作与声音之内,同时找到一个无动、无音的性质。懂了这些,就自然知道,在任何生命的状况下,不管多忙、多吵,我们可以轻松看到,有另外一个宁静的层面,在更深的层面存在。体会到这个层面,自然就会给我们一个空当、一个空隙,让我们看清、看透任何生活的状况。从“有”,体会到“没有”。
我想表达的是,“静”跟一个人从早到晚盘腿、不讲话、不睡觉、不休息,一点都不相关。我们会体会到,因为人有限的理解,通过这局限的意识,把“静”当成了“不静”的对立,会认为“静”是“动”的相反。不相信的话,我们每一个人都体会过,明明身体躺在那里不动,心里的念头却像水一样流个没完。外面很静,可是心里一点都不静。所以,这两者是不相关的。
想想看,一个人假如可以全心宁静,而又同时能在这人间做事,甚至通过脑思考、讲话、交流互动。那么,每一个行动是不得了的。通过宁静,我们就自然活在当下。虽然在“动”,每一个“动”都是在臣服当中而动。也就是说,还没有“动”,一个人已经把一切的追求或是对瞬间种种的要求,都很早交出去了。
不光这种宁静是神圣的。活在瞬间也是神圣的。就连每一个动作都是神圣的。最有趣的是,通过宁静,这种神圣、臣服的“动”,和努力一点都不相关。努力还是通过对立而生的。比如说,我希望通过用功、做某种功课……可以得到种种结果。因为生活不顺心,所以我要通过种种努力,来完成自己的愿望。这么说,努力,本身就是跟生命对抗。
然而,宁静中生出的“动”,完全是自然而发,从心里流出来的。没有一个“谁”来掌控,也没有一个“谁”来决定。这种“动”,自然跟全部的生命接轨,自然带出最高的创造力,所得到的结果是人间难以想象的。人类历史最美的诗、最美的音乐、最美的艺术作品、学术上最大的突破,都是在宁静、在无思无想的境界中所带出来的。
通过静,我们自然也会发现,任何对立、矛盾自然会消逝。甚至会发现,空”和“有”不是对立。“存在”和“动”“做”也不是对立。就连生命和死亡都不是对立。更不用讲,爱、喜乐、平安都属于生命更深层面的一部分,没有外在的对立。空、存在、生命、爱、喜乐、平安都是我们最根本的状态,并不是用任何条件组合得来的,本来就是跟生命接轨。通过宁静,自然就存在身边。宁静,或说宁静带来的臣服,也只是把我们对形相的注意力“挪开来”,向人生更深的层面移动。它带来宇宙最高层面的智能。通过这个有限的体,表达出宇宙最高的智慧。这就是古人所称的圣人境界。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做得到。因为它跟“做”一点都不相关。然而,却又是我们最普遍的状态。正因如此,庄子也曾经说过“道”是无所不在的。
接下来,我会用更具体的方法,让你找回来这个“静”。也就是这个瞬间,也就是“这里!现在!”我想提醒的是,前面这些话还是很重要。因为,要得到这个“静”,并不是通过任何作为可以带来的。假如前面这些话,你全面投入,用心读进去了,你已经在一个宁静的存在,宁静的当下。
思想典范的变迁(Paradigm Shift)前面提过,任何历史所留下来的重大突破,不管在任何领域,都是从无色无形的“空”所衍生出来的。不光如此,人类思想典范的变迁,也是从“空”所化出来的。所谓“典范的变迁”,指的是观念上的大改变。要从一个有规律的系统跳出来,必须通过一个更深的层面来看、来处理,才可以得到观念彻底的转变。
人间的意识状态要转变,一定要从更深沉的意识状态,来解答外在意识层面所带来的问题。这类事例,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包括科学相关的问题,也只是如此。回顾科学史,重大的思想典范变迁,也是通过不同的逻辑层面切入,等于是根本跳到一条完全不同的轨道上。就像几百年前,哥白尼探讨太阳、月亮和行星对恒星的相对运动,跳出了当时奉为圭臬的地球中心说,提出了日心说,为人类带来完全不同的眼界。
换个角度来看,也就是说,只要通过人间可以思辩出来、想出来的东西,在历史上是不可能永久存在的。很多科学和科技的发现,都会随着时间不断更新,也不断流失。科学和哲学的突破,不管在当时多么伟大,都可能在百年后,甚至几十年内就被推翻。只有完全从无色无形的“空”所出来的,才是永恒。就像所有古人的智慧结晶,是从生命更深的层面,也就是无色无形的空和宁静所创出来的。
我们都见过这样的人,虽然话不多,但他从宁静中说出来的话,会让我们觉得很有深度。深度,也就是反映生命更深的层面。说到底,一个人要在无色无形的“空”,才能带出生命真正的深度,而影响到周边,甚至影响到未来的人。他所讲的一切,跟永恒的生命完全接轨。所以,也不可能消失掉的。人类史上大圣人的智慧正是如此。
每一个人在生命中,常常会得到一个更深层面的答案。在人间,我们有时也感受得到更深沉的直觉,有时候我们称为灵感。这也都是从一个无色无形的宁静所转出来的。我们不能说这是理性或念头的产物。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它本身是来自生命更大的聪明。我们也隐隐约约知道,要听从这个更深的灵感和直觉。
比如说,我们有时候到某个地方,遇见某个人,会有一个不知道从何而来的灵感,影响了我们对这件事、这个人的决定。我们心里也知道,这是反映了生命更大的一种聪明,我们可以称为智慧。这是每一个人都体验过的,我们本来都有,也是每个人都知道的,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
典范的变迁、观念的转变,也是要通过一个能量场、生命场。更要通过生命关键的存在( critical mass),一夕之间,影响到整体人类的看法。可以这么说,信息,也就是螺旋场,通过少数人的领悟的共振,而可以影响到全人类。
正因为如此,我才写下《全部的你》。也是很诚恳的希望通过你、我,也就是生命关键的存在,在人间带来一个全面的典范变迁,带来全人类与地球生命的转变。
—————————————
作者:杨定一博士
播音:张婉琦
背景音乐:瑜珈练习音乐
En liten tjänst av I'm With Friends. Finns även på engels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