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朋友进入中年后,身体陆续出现各种症状,体检报告的红字也愈来愈多,就算努力运动、控制食量,也阻挡不了体态的变化及各种疾病和退化的发生。有些朋友会想是不是哪里吃错了,就想找一些特殊的饮食和方法来调理身体。
各种失衡的生活习惯及压力,包括长期采用高碳水化合物而缺乏膳食纤维的饮食,让身体无法承受过度的热量摄取,而又缺乏足够的非热量营养如植化素、维生素、微量元素来进行身体疗愈所需的生化反应,都会让代谢逐渐僵化。长期下来,会觉得体力与精神无法应付日常生活。
华人从小习惯以精制淀粉当作饮食的主要热量来源,也让身体长期暴露在胰岛素的刺激,而让代谢机制偏向以糖为主要燃料的路径,并在现代人多吃少动的生活形态下,不知不觉进入「胰岛素阻抗」的状态。身体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迟缓,而让饮食带来的不是精力,而是血糖震荡、精神起伏不定,甚至吃饱没多久就感觉到饿,进入一种愈吃愈饿的循环,体重降不下来、健康指数也亮起红灯。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调整饮食的内容,光从少吃着手,不光辛苦,即使短期减轻体重也很难维持,更别说回复健康。
我将《真原医》谈到的营养重点,十年后透过《疗愈的饮食与断食》重新展开,正是希望从饮食调整开始,由身体代谢的上游着手,帮大家走出慢性病的阴影。实作上,从两个层面进行:透过吃好、吃饱进行彻底的营养调整,然后渐进地延长不吃的时间,唤醒身体清理和疗愈的本能。
首先,什么叫做吃好、吃饱?也就是在摄取足够热量的前提下,将过去以精制淀粉为主的饮食习惯,改成减少胰岛素分泌的、含大量新鲜蔬菜的高脂低糖饮食。我们能吃饱,能得到充分的热量、维生素和矿物质,自然不会随时被饮食的念头带走、不会一天到晚想着还要吃点什么。走出身心的匮乏感,整个人自然稳重起来,有足够的精神应付一整天的活动与责任,而容易采用正向且丰盛的心情来面对世界。
身体本来就是灵活的,走出以淀粉为主食的热量来源单一化状态,无论吃或不吃都可以维持运作一段时间,而不会立刻受到饮食的冲击让运作失衡。接下来,我们就可以配合身体的生理时钟来做进一步的调整──延长睡眠带来的休息,而有足够的连续不进食时间,来启动细胞内的自噬作用。
具体的作法可以是早餐晚一点用、晚餐早一点结束,或干脆少吃早晚其中一餐,让身体得以进行深度的清理和疗愈。当然,要顺利延长不进食的时间而不会感觉饿或精神不佳,前面所谈的搭配大量蔬菜的高脂低糖饮食是最好的帮助。脂肪带来的热量让身体有足够的满足感和保护,而大量新鲜的高纤叶菜类则补充了各种生理功能所需要的完整营养。
重新学会饿了才吃、不饿不吃,从「非吃不可」转向「可以不吃」的心态,是我认为现代人最需要的一个调整。搭配饮食习气和代谢的转变,我也建议身边的朋友透过拉伸、结构调整、有氧健身等运动,从能量的使用和心情的层面,进一步带动身心正向的调整。
这么一来,一个人不但轻轻松松走出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等代谢症候群的阴影,也得到活出快乐与健康的钥匙。
—————————————
作者:杨定一博士
播音:张婉琦
背景音乐:瑜珈练习音乐
En liten tjänst av I'm With Friends. Finns även på engels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