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定一博士专辑

杨定一:《四禅八定所带来的净化》

11 min • 8 juli 2022


很多朋友懂佛法,也会提醒我「从《阿含经》来看,当时佛陀也谈四禅八定」。古人谈「定」的论也相当多,例如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觉音菩萨的《清净道论》、无着菩萨的《瑜伽师地论》、世亲菩萨的《俱舍论》等等。所以,这些朋友自然把四禅八定当作修行的基础,认为值得追求,希望我做一个解释。


四禅八定的佛经经文,是由两千多年前的古梵文,译成文言文,精简而不易掌握。我在这里先以我个人的语言来解释,同时也把原文放在附录,方便有兴趣的朋友查看。


我相信佛陀当时谈四禅八定,是希望为讲究功夫的弟子带来一点鼓励──透过练习,可以体会到更微细的境界。等于是透过四禅八定,带着大家接近无色无形。或至少让弟子可以体验到无念的状态,透过这种基础,带来一点成就、一点信心,而可以继续走下去。


毕竟,在人间,头脑的作用太真实。从我的角度来看,佛陀谈四禅八定,最多也只是当作一个净化的基础,让身心净化,让一个人愈来愈清楚自己的情绪和欲望。看到,也就守住了。


「四禅八定」这个名称,常会让人以为四禅之后,有八种定。其实,佛教所称的八定,是连同四禅一起算在内的。站在定的角度,四禅可以称为「色界定」,而后四定则被称为「无色界定」(梵文称arupa jhnas,rupa是形相,arupa是无形无相;也有人称为「四空定」)。


比如说前四禅,从初禅到四禅,主要是头脑的种种「动」和念相,也就是念头和情绪,由粗糙到愈来愈微细。初禅是消失念头,在没有念头的状态下,一个人自然开始体会到喜乐。二禅则进入更细的境界,连念头发生之前的觉和观,都已经可以停下来。我们除了念头之外,还有情绪,而情绪都带来一个反弹和萎缩,所以我过去才谈「萎缩体」。三禅谈「离于喜欲」──一个人安静到这个地步,所有的情绪,都可以看到在反弹,而把它看穿,让它消失。


四禅,身心达到合一,念头和情绪都是平等,最多只是一个信息。无论什么念头,不光是微细到一个地步,甚至会停止。进入一种很根本、很稳定的状态。


一个人只要透过任何静坐的方法,长期练习,可以专注一段时间,也就自然能体会到这四种色界禅的境界,而体会到这四禅的顺序是完全正确。从比较粗的境界,包括快速的念头、强烈的情绪,自然转化到比较微细而慢的步调,让念头和情绪消失,甚至到最后会达到一种止的感觉。


在有些经典中,四禅的描述还会提到,就连生理上的作用,包括呼吸,也自然慢下来,甚至停下来。这样的描述并不是毫无根据。一个人在四禅的定中,不光是呼吸,包括心跳、脑波、代谢全部都会慢下来,让我们感觉到几乎是停止。


这些现象,我因为有医学的背景,年轻时也相当好奇。非但透过各式各样机会去观察,接下来,也自己做体验。一般人确实想不到,呼吸可以慢或微细到一个地步,而达到最彻底的深呼吸。吸气特别深,特别长,吐气也一样,完全超出一般人肺活量的范围。如果我们用气球做一个比喻,一个大气球只要一点点缩胀的变化,所带来的气流量,其实比一个小气球的全部容量都更大。但从表观来看,和我们一般呼吸急促的上上下下相比,几乎就像停止,彷佛没有在动。


心跳也是如此,因为全身血管都放松而扩大,心脏的步调也自然可以放慢,甚至停下来,一样达到最高的效率。身体需要消耗的能量也一样。所以,我过去在很多场合,才会把静坐当作一种类似于动物冬眠的现象来谈。


我会提到这些,是因为很多朋友读到四禅或静坐现象的描述,可能会以为超过人体的极限,而不会想亲自去实验,这就太可惜了。


所以,从这里也可以体会到,站在身体或物质的层面,我们离不开念头也离不开情绪,是念头和情绪组合的。透过四禅,可以把念头和情绪分开,把它抚平,甚至消失。反过来,念头和情绪消失,身体的变化也跟着慢下来,甚至接近停止。


从另外一个角度,我再借用《全部的你》的一张螺旋图,本来是表示全部生命与感官的交会点,也就是瞬间。在这里,这个交会点也可以当作感官所守住的一点。在四禅中,透过感官、注意力专注在时-空的某一点,注意力的焦点和这个点完全合一,自然把头脑和情绪挪开了,才会有这种「止」的体验


再用另一个角度来说明,是因为透过这个点,不断地专注,让注意力不断集中,自然会产生之前提过的奇点,让我们的意识从一个回路跳出来。


就好像这个点带来一种扭力,造出一种新的回路。也只有这样子,我们才可以得到一种超越的感觉。超越什么?超越我们平常意识的作用和范围。站在脑神经科学的角度,也就是跳出它平常惯用的神经回路。 


我个人对佛陀有最高的尊敬,他留下的所有经典,对我都是修行的手册。所以,我在这里想从意识谱的角度,再对前四禅做一点补充,并将后四定留到下一章讨论。


我们仔细观察,四禅还是站在有色有形的部份。一个修行者,站在有色、有形有相的层面,透过静坐,进入愈来愈微细的境界。情绪的起伏愈来愈轻,从脑粗糙的「动」,变得愈来愈微细。


一般来说,四禅是连续而有阶段的。从我个人的角度,可以说是一种净化的过程。从身心粗重的「动」,取消一些心理障碍──包括欲望、判断,各种执着。甚至包括一般认为是基本的心理功能,例如从有觉有观到无觉无观,从离苦,生喜乐,到不苦不乐。透过净化,愈来愈微细,愈来愈专注。


一个人离不开时间的作用,才会透过记忆把过去连串起来。再透过二元对立,不断建立因-果的关系。让我们对样样都有个判断,而对任何不满都有个反弹。甚至对喜事也有一个期待或欢迎,一样都是情绪的反应。


仔细观察,一个人如果没有时间的观念,这里谈的全部念头和情绪,都没办法起伏。这些,严格讲都是时间的作用。一个人如果随时回到当下,他其实没有念头,也没有情绪好谈。


念头和情绪的浮动愈来愈小,甚至只剩下很微细的部份,要透过特别观察才可以注意到。比如初禅还有评估,二禅还有比较大的喜,三禅有微微的乐。四禅甚至连呼吸都停下来,但还剩下一点觉察。最后留下来的喜乐,和人间的快乐不一样。不是情绪波动的乐,而是我在《不合理的快乐》提到的──宁静的乐,而佛经称「不苦不乐」。


也就是说,无论从思考或情绪的范围来看,四禅循序渐进,一路减轻我们的反弹,才有这种稳重专注的境界。


--摘自《定》


—————————————

作者:杨定一博士

播音:张婉琦

背景音乐:瑜珈练习音乐


Senaste avsnitt

Podcastbild

00:00 -00:00
00:00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