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anna Wiest 的暢銷書《The Mountain Is You》,中文譯為《你就是那座山》。
這本書的核心觀點是:我們生命中最大的障礙,往往不是來自外界,而是內心深處的矛盾與衝突。那座山,不是別人或命運,而是我們自己。
⛰️ 一、你內心的山,是你自己
本書指出所謂「自我破壞」其實是當有意識的願望與潛意識的恐懼彼此衝突時的產物。你想改變,但又害怕改變;你想成功,但又害怕成功帶來的責任與不安。
這些自我破壞行為看起來像懶惰、逃避、完美主義或焦慮,但實際上是潛意識的一種自我保護。它們讓我們遠離看似危險的轉變,但也同時讓我們原地踏步。
🧠 二、常見的自我破壞行為
書中提到,這些內在的矛盾會具體表現為:
這些行為不一定是懶惰,而是出於一種對未知的恐懼,是潛意識在避免痛苦、評價或失敗。
要擺脫這些模式,第一步是誠實地問自己:「我為什麼會這麼做?」每個答案背後都隱藏著一個未被滿足的需求或一段尚未處理的情緒。
🧩 三、找到你內心的「山」
如同地質上的山脈是兩塊地殼擠壓而成,我們內心的山,也是由「想成為誰」與「害怕成為誰」之間的張力形成。
舉例來說:
這些矛盾不會自動解開,需要我們透過心理挖掘去探查、理解、療癒。
🔥 四、轉化痛苦為力量
本書強調,痛苦不是敵人,而是信號與指引。當我們能夠擁抱痛苦,而不是對抗它,便能把傷害轉化為成長的土壤。
其中一個關鍵觀念是「放下受害者心態」,也就是不再把所有問題歸咎於外部,而是承擔我們的反應與選擇。
書中提到許多曾經歷創傷的人,透過幫助他人找到痛苦的意義。也只有在接受不適是成長的一部分時,我們才能建立真正的韌性與穩定。
🧘 五、情緒智慧是你內在的導航
情緒不是錯誤,它們是提醒與指引。例如,憤怒可能代表你被越界;焦慮可能源自過度自責或未知的不確定。
重要的是要學會區分直覺與侵入性思維:
要發展情緒智慧,關鍵是願意聽懂情緒背後真正的訊息,並以健康方式回應它,而不是壓抑或否認。
🔄 六、開始行動,改變人生的劇本
你目前的行為,是建立在過去的自我形象上。如果你潛意識中相信「我做不到」「我不夠好」,那麼即使你有能力,也會在無形中阻礙自己。
改變的起點不是激烈行動,而是微小但持續的轉變(Microshifts)。每天做出一點點不同的選擇:
這些細微的選擇最終會改變你的自我認知與生活模式。
📌 七、擁抱不適,學會自我調整
成長不一定是舒服的,甚至常常令人焦慮、不安。改變會讓人離開舒適圈,但這正是重新塑造自己的契機。
我們需要重新定義「不舒服」:它不是你做錯事的訊號,而是你正在進入新的人生階段。
並且,不要把自己卡死在「一定要成功」的目標中。真正長遠的成長來自於持續的內在調整與反思。
🧭 八、目標不是完美,而是平靜
本書最後提醒我們:最終的目標,不是一直追求更多,而是擁有內在的平靜與掌控感。
快樂是短暫的,但平靜是一種狀態。當我們能夠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不再與自己對抗,才能真正體驗當下的滿足。
🏁 結語
《你就是那座山》提供了我們理解自我破壞的深層框架。它讓我們看見:那個擋在夢想與現實之間的最大障礙,不是他人,不是環境,而是我們對自己的不理解與逃避。
從辨識內在矛盾、理解情緒訊號,到採取微行動,這本書給予我們的不只是希望,而是一套踏實可行的內在轉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