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 Like a Monk by Jay Shetty
傑.謝帝的暢銷書《像僧侶一樣思考》為現代生活提供了深刻的見解,旨在引導讀者過上有目標、平靜的生活,方法是採納僧侶的原則。這本書不僅是冥想和正念的指南,更是透過修道原則轉化生活的全面路線圖。謝帝在書中整合了他在僧侶時期所獲得的永恆智慧,並將其轉化為實用的現代生活建議。他強調,你不需要剃度或切斷與世界的聯繫,也能從僧侶心態中獲益,因為「像僧侶一樣思考」是可訓練的,而且是我們在快速、壓力大、脫節的現代世界中不可或缺的。
主要主題與核心概念
《像僧侶一樣思考》的核心圍繞著三個階段:「放下」、「成長」和「給予」。這些階段相互關聯,共同構成了實現平靜、目標和幸福生活的路線圖。
第一部分:放下 (Let Go) 「放下」階段旨在幫助讀者擺脫外部影響和內部障礙,這些影響和障礙阻礙了個人成長和真實性。
- 身份認同與價值觀的釐清:
- 外部噪音的過濾: 謝帝強調,我們常常被家庭、朋友、社會和媒體的意見、期望和義務所影響,導致我們對自己的真實身份和價值觀產生混淆。他引用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的說法:「我不是我認為的我,也不是你認為的我。我是我認為你認為的我。」 (Think Like a Monk Quotes - Goodreads) 這凸顯了社會條件對自我認知的影響。
- 發現核心價值觀: 真正的幸福和滿足來自內在,而非社會地位、財富或物質。「透過練習超然,我們可以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物——我們的價值觀、目標以及活在當下的樂趣。」 (10 Important Lessons to Learn from the Book 'Think Like a Monk' by Jay Shetty - Times Now) 書中建議透過「自我審計」(時間、媒體和金錢的使用)來揭示真實的價值觀。「你的行為揭示了你的價值觀是什麼。」(Book Summary: Think Like a Monk by Jay Shetty - Eric Sandroni)
- 高等價值觀與低等價值觀: 謝帝將價值觀分為兩類:引導幸福、滿足和意義的「高等價值觀」(如感恩、服務、真誠、慈悲)和導致焦慮、沮喪和痛苦的「低等價值觀」(如貪婪、慾望、憤怒、自負、嫉妒)。
- 處理負面情緒:
- 心靈的三大癌症: 謝帝將「比較、抱怨、批評」稱為心靈的三大癌症。這些負面情緒是傳染性的,會消耗我們的能量並阻礙內心平靜。
- 「發現-停止-替換」法 (Spot-Stop-Swap): 為了對抗內在的負面情緒,謝帝提出一套三步驟的方法:
- 發現 (Spot): 意識到負面想法和情緒的存在。
- 停止 (Stop): 遏制負面行為,例如停止抱怨或批評。
- 替換 (Swap): 用更具建設性的方式處理負面情緒,例如透過寫日記來反思問題的根源,或者將嫉妒替換為對他人成功的「隨喜功德」(mudita),「隨喜功德是一種不自私地享受他人的好運的原則。」(Think Like a Monk Quotes - Goodreads)
- 克服恐懼與培養超然:
- 恐懼的根源與解藥: 謝帝指出,恐懼的根源是執著,而解藥是超然。「超然不是你一無所有,而是沒有什麼能擁有你。」(Think Like a Monk Quotes - Goodreads) 這意味著我們可以擁有事物,但不被它們所控制。
- 與恐懼互動: 恐懼不一定是壞事,它是一種警告信號,可以幫助我們學習和成長。書中建議「承認恐懼」、「評估恐懼」、「找出恐懼模式」並「從恐懼中超然」。
- 意圖的培養:
- 四種動機: 謝帝將所有行動的動機分為四種:恐懼、慾望、責任和愛。其中,責任和愛是引導目的和意義,帶來持久幸福的更高動機。
- 「為何階梯」練習: 透過反覆詢問「為什麼」來深入探究行動背後的真實意圖,以確保其與愛和責任等更高價值觀保持一致。
第二部分:成長 (Grow) 「成長」階段專注於重塑生活,以實現個人進步和目的。
- 尋找你的達摩 (Dharma):
- 達摩公式: 謝帝將達摩定義為「熱情 + 專業 + 用途 = 達摩」。這意味著當我們利用自己的天賦和熱情來滿足他人的需求時,就能找到真正的滿足感。
- 潛力四象限: 書中鼓勵將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擅長且熱愛」的事物中,即使這意味著重新定義現有的工作或培養新技能。
- 建立有益的日常:
- 早晚習慣: 僧侶生活強調嚴格的日常作息。謝帝建議建立以感恩、內省、冥想和運動為核心的早晨例行公事,並在睡前清理思緒,以積極的心態入睡。「地點有能量;時間有記憶。」(Think Like a Monk Quotes - Goodreads)
- 掌握心智:
- 心智的雙重性: 謝帝區分了「猴子心」(衝動、分散)和「僧侶心」(沉著、專注)。透過練習正念和自我對話,我們可以學會控制思緒,而非被其控制。
- 超然的練習: 再次強調超然對於控制心智的重要性,透過暫時的挑戰(如戒除電視或社交媒體)來挑戰對事物的執著。
- 征服自我(Ego):
- 謙卑的價值: 自我常常阻礙成長,它依賴比較和競爭。謝帝教導如何識別自我驅動的思想和行為,並以慈悲和同理心取而代之。
- 培養謙卑: 謙卑涉及記住自己對他人的不良行為,以及他人對自己的善舉,同時忘記自己對他人的善舉,以及他人對自己的不良行為。
第三部分:給予 (Give) 「給予」階段強調向外擴展內在的平靜與幸福,透過感恩、人際關係和服務來影響世界。
- 感恩的實踐:
- 轉化視角: 感恩不僅是說謝謝,更是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專注於我們所擁有的,而非所缺乏的,能培養富足的心態。「當你開始感恩你所擁有的,你的大腦會開始尋找更多值得感恩的事物。」(Think Like a Monk By Jay Shetty – Book Review & Highlights - Shilpa Kapilavai)
- 感恩日記: 建議每天寫下值得感恩的事物,能有效提升幸福感和心理健康。
- 人際關係的培養:
- 信任的四種類型: 謝帝識別出信任的四種類型:能力、關懷、品格和一致性。理解這些有助於設定關係的清晰期望。
- 深層連結: 浪漫關係應基於情感和精神連結,而非僅僅是身體吸引力或物質條件。強調關係的品質而非數量,並透過共同服務和冥想來維持愛。
- 自我覺察: 「直到你了解自己,你才不會準備好去愛。」(Think Like a Monk by Jay Shetty - Ryan Delaney) 了解自己能吸引對的人,避免不健康的關係模式。
- 服務他人 (Seva):
- 最高的目的: 謝帝主張,「最高的目的是活在服務中。」(10 Important Lessons to Learn from the Book 'Think Like a Monk' by Jay Shetty - Times Now) 無私地幫助他人是獲得真正快樂和滿足的直接途徑,即使在個人面臨挑戰時也是如此。
- 服務的益處: 服務能將我們與社區連結,增強感恩,增加同情心,並建立自尊。服務不分大小,每個人都能找到服務的機會。
實踐與應用
《像僧侶一樣思考》不僅提供理論,更提供了許多實用的練習和方法,幫助讀者將這些原則融入日常生活中。
- 冥想: 冥想是培養內在平靜和覺察的核心工具,包括呼吸練習、觀想和唱誦咒語。謝帝強調,冥想的目的不是停止思考,而是培養覺察並將注意力帶回當下。他建議每天進行冥想,即使只有短短幾分鐘。
- 日常作息: 建立有意識的早晚習慣,例如早起、感恩、運動、閱讀,以及睡前清理思緒。
- 自我反思: 透過寫日記、自我審計時間和金錢的使用、評估人際關係和目標,來不斷釐清個人價值觀和意圖。
- 積極面對負面情緒: 運用「發現-停止-替換」策略,並透過寫「寬恕信」來處理憤怒和怨恨。
批評與觀點
儘管《像僧侶一樣思考》廣受好評,但也有一些不同的聲音:
- 內容原創性: 一些讀者指出,書中的概念並非全新,而是整合了許多靈性和佛教書籍中已有的原則。然而,謝帝的優勢在於他能將這些古老智慧轉化為易於理解和應用的現代建議。
- 商業化疑慮: 有評論質疑謝帝作為「名人YouTuber」和「目的教練」的身份是否過於商業化,將僧侶智慧用於個人營利。
- 適用性: 有些人認為書中的建議過於籠統或抽象,需要讀者投入大量努力才能真正實踐。但也有讀者認為其建議具體且易於實施。
結論
總體而言,《像僧侶一樣思考》是一本引導讀者實現內在平靜、目標和滿足的實用指南。傑.謝帝透過他作為僧侶的獨特經歷,將古老的智慧與現代生活挑戰結合起來,提供了全面的自我提升框架。無論是想減少壓力、尋找人生目標,還是更積極地生活,這本書都能為讀者提供寶貴的指導。其核心訊息是,真正的幸福和滿足來自於內在的轉變,而非外在的追求,而這種轉變是透過有意識的選擇、練習和服務來實現的。
#15分鐘書房 #JayShetty #ThinkLikeAMonk #書籍導讀 #Podcast推薦 #自我成長 #現代修行 #心靈成長 #個人成長 #閱讀筆記 #每日閱讀 #冥想生活 #閱讀分享 #閱讀Podcast #慢生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