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阿德勒與傳統心理學的分歧
阿德勒心理學屬於「個體心理學」,與佛洛伊德的「創傷決定論」與榮格的「集體潛意識」不同,強調的是「當下的選擇」與「目的論」——人之所以這麼活,是因為有這麼活的目的,而不是被過去決定。
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可以改變,人人都能幸福,我們只需要的是『改變的勇氣』。」
二、世界的本質:不是世界複雜,而是我們看得太複雜
主觀世界觀
- 我們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主觀世界中,用自我經驗塑造現實。
- 世界不是本身混亂,是我們「選擇用混亂的方式去解讀它」。
- 真正的自由與快樂來自於改變我們的解讀方式。
啟示:若要改變人生,改變看待世界的方式比改變外在現實更根本。
三、拒絕創傷決定論:目的論 vs 原因論
核心觀點:不是因為你有創傷,所以你現在不幸福,而是因為你選擇了這樣活。
- 目的論:我們是為了「逃避挫折」「尋求安全」「避免關係」等目的,而選擇了焦慮、退縮或攻擊。
- 創傷是藉口:一個不出門的少年,不是因為創傷而不能出門,而是「不想出門」才找藉口說有創傷。
- 情緒也是工具:例如憤怒,是人用來讓對方屈服的工具,而非自然爆發。
實踐重點:
- 不把過去當作不幸的根源;
- 重新設定「生活的目的」,即能改變現狀。
四、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自卑感與優越情結
- 自卑感:是每個人都有的正常情緒,可激發成長;
- 自卑情結:把自卑當藉口,例如「我因為長得不好看所以沒自信」,這是「逃避挑戰的策略」;
- 優越情結:誇大自己(如炫耀財富、學歷),本質是對自卑的掩飾。
競爭心態的毒性
- 社會灌輸競爭觀念,讓人認為「要比別人強才有價值」;
- 阿德勒認為「人生不是競賽,而是自我超越」;
- 真正的不幸福,來自於時時處於比較中。
啟示:
- 比較是痛苦之源;
- 若能放下競爭心態,才可能與人建立「非對立」關係。
五、課題分離:劃清界線,走向自由
核心:你的課題不是我的課題
- 誰承擔結果,就是誰的課題;
- 不干涉他人課題,也不讓他人干涉自己的課題。
實踐方式
- 擺脫認可欲:不為討好父母、上司或伴侶而活;
- 接受被討厭的可能:自由就是「被討厭的勇氣」;
- 停止操控與被操控:所謂「關你屁事」與「關我屁事」的思維,有助於清晰劃界。
實際例子:
- 孩子是否讀書,是孩子的課題;父母只能提供支持;
- 同事是否喜歡你,是他的課題,不必改變自我迎合。
金句:「自由就是不再害怕被討厭。」
六、共同體感覺:歸屬與幸福的根源
幸福來自「我對他人有用」
阿德勒主張:真正的幸福來自「貢獻感」,也就是「我對這個世界有用」。
三個構成元素:
- 自我接納:
- 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不強求100分;
- 接受可以努力改變的部分,也接受無法改變的部分。
- 例:「我目前的能力只有60分,但我願意朝100分努力。」
信賴他人:- 用無條件的信賴建立關係,不做防衛、設限;
- 信賴他人並不保證不會受傷,但不信任無法建立任何連結。
貢獻他人:- 為他人做事不等於犧牲自己,而是為了體會「自己的價值」;
- 工作、服務、陪伴,都能讓人感覺「活著有意義」。
橫向 vs 縱向關係
- 橫向關係:基於平等,沒有評價與支配;
- 縱向關係:如上司與部屬、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支配與期待。
阿德勒主張:「所有的人際關係都應該是橫向關係。」
七、活在當下:人生只存在於此刻
點狀人生觀 vs 線狀人生觀
- 大多數人以為人生是一條從過去走向未來的直線;
- 阿德勒認為:人生是由一個又一個「剎那」所組成的「點狀人生」。
意義
- 人生不是為了某個遠大目標才有意義,而是在每個「現在」就可以獲得意義;
- 一旦只著眼於終點,會忽略過程,導致「生活被延後」。
行動建議
- 拋開過度的計畫與目標迷思,聚焦於每個當下是否有價值;
- 不需成為「特別的人」,要有「成為平凡人的勇氣」;
- 與其「成為某人」,不如「正在成為的狀態」。
金句:「人生的每個瞬間都在跳舞。」
八、總結:幸福是一種選擇,而不是命運安排
勇氣的心理學
- 所有的不幸,源於「缺乏幸福的勇氣」;
- 真正改變人生的不是過去的經驗,而是「此刻的選擇」;
- 你的人生,是你賦予意義的結果,而不是命運使然。
真正的自由:
- 不活在他人的眼光裡;
- 不被過去或未來奴役;
- 擁有「活在此刻」與「貢獻世界」的能力。
最終啟示:
- 「人生不是別人給的,是自己選擇的」;
- 「世界會改變,只要你改變看待世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