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鐘書房

EP#36 :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 Justice by Michael Sandel

15 min • 17 juli 2025

在這集「15分鐘書房」中,我們要一起打開一本改變思考方式的經典之作──《思考的藝術》。這本書由瑞士作家羅爾夫·杜伯里所寫,收錄了 99 種常見的思考偏誤,幫助我們認清思維陷阱,做出更理性、更清晰的決策。無論你是創業家、職場人、學生,或只是想讓人生少一點後悔,這本書都值得細讀。

我們不會一一講解所有 99 個偏誤,而是挑選其中最具代表性、最容易應用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的幾個來說明。


🧠 1. 生存者偏誤(Survivorship Bias)
你常常只看到成功的案例嗎?例如報導總是介紹創業成功的年輕人,卻很少提及那些失敗的人。這就是「生存者偏誤」。我們往往只注意那些「活下來」的故事,卻忽略了更多「默默失敗」的案例。

📌 小提醒:不要只模仿成功者,要記得分析失敗者沒做對什麼。


🧠 2. 沉沒成本謬誤(Sunk Cost Fallacy)
「我已經花了那麼多時間和金錢了,現在放棄太可惜了……」這句話你是不是常說?這就是沉沒成本在作祟。當一件事已經無法回本,繼續投入只會浪費更多資源。

📌 小提醒:做決定時,只考慮未來的價值,而非過去的投入。


🧠 3. 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
我們傾向只搜尋、相信那些「支持自己立場」的資訊,對於反對意見視而不見。這樣會讓我們越陷越深於原本的觀點,無法真正接納多元的事實。

📌 小提醒:刻意去閱讀與你立場相反的資料,是練習開放思維的好方法。


🧠 4. 羊群效應(Social Proof)
當大家都做某件事時,我們就會以為那就是對的。就像餐廳排隊你也想吃、網紅推銷你就買,這是人類天生對「群體安全」的依賴。

📌 小提醒:獨立思考是稀缺資源,學會懷疑群體的選擇。


🧠 5. 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
我們對損失的敏感度比獲得還強。實驗顯示,人們對失去 100 元的痛苦,比獲得 100 元的快樂還要大。

📌 小提醒:別讓害怕損失的心理,阻礙你做出長遠有利的決策。


🧠 6. 後見之明偏誤(Hindsight Bias)
事情發生後,我們總覺得「早就知道會這樣」,但事實上我們並沒有那麼聰明。這種錯覺會讓我們對未來判斷過度自信。

📌 小提醒:別用過去的結果來合理化你的判斷錯誤,承認「不知道」是智慧的開始。


🧠 7. 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
同樣的資訊,用不同方式呈現,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像是「這個手術成功率是 90%」vs「這個手術失敗率是 10%」,聽起來差很多,但其實是同一件事。

📌 小提醒:學會拆解語言的包裝,回歸資訊本身。


🧠 8. 選擇過載(Paradox of Choice)
選項越多,反而越難做決定,也越容易後悔。超市裡 3 種果醬比 30 種果醬更容易促進購買,這是一種「選擇的矛盾」。

📌 小提醒:限制選擇反而能讓生活更輕鬆,別讓選擇變成壓力。


🧠 9. 過度自信偏誤(Overconfidence Effect)
多數人都高估自己判斷的準確度,低估失敗的可能性。你也曾覺得「這次一定成功」嗎?這往往是過度自信在作怪。

📌 小提醒:養成習慣「預測錯誤的可能」,是長期穩健的心智策略。


🧠 10. 零風險偏誤(Zero-risk Bias)
人們傾向選擇「完全無風險」的方案,即使那不是最有效益的選擇。比如某個方案能降低風險 95%,但不是 100%,我們可能就不選它。

📌 小提醒:在現實世界裡,完全沒有風險的選擇很少,追求風險最小化而非風險歸零。


🎯 總結:清晰思考,是人生高效率的關鍵工具

《思考的藝術》不只是一本認識偏誤的工具書,它真正要教我們的,是一種「面對不確定性」的態度:謙卑、理性、不輕信直覺、不盲從大眾。

只要你能認出這些常見的思考偏誤,就能減少情緒決策與錯誤判斷,在投資、職場、人際關係中更游刃有餘。


🎧 如果你喜歡今天的分享,別忘了訂閱我們的 Podcast「15分鐘書房」,每週精選一本書,陪你在短時間內吸收一本書的精華。也歡迎在 IG 和 YouTube 上留言與我們分享你的思考經驗!

Senaste avsnitt

Podcastbild

00:00 -00:00
00:00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