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鐘書房

EP#51 : 深刻認識一個人: 發現自己與他人的非凡之處 : How to Know a Person: The Art of Seeing Others Deeply and Being Deeply Seen by David Brooks

17 min • 27 juli 2025

《如何認識一個人》by 大衛·布魯克斯

一、現代社會的「連結危機」

大衛·布魯克斯認為,我們正面臨一場「人際連結的危機」:孤獨感蔓延、社會互信瓦解、政治極端化與道德缺位成為常態。

  • 孤獨與疏離感普遍存在:美國每兩人中就有一人感到孤獨。這些人往往轉向政治,尋找歸屬感,但最終成為激進文化戰爭的工具。
  • 社交技能衰退:許多年輕人從未學會「如何好好說話」、「如何結束一段關係」、「如何表達不同意見而不傷人」等基本社交技能。
  • 過度政治化、道德不足:布魯克斯認為,許多問題不該交由政治解決,而應從「我們怎麼彼此對待?」的角度切入。
  • 社會架構變化:社交媒體降低實體互動時間、社區組織解體、大家庭式生活消失,都讓人們難以學習「與人相處」的藝術。

二、成為啟明者,而非縮減者

布魯克斯提出兩種人際角色:

  • 縮減者(Diminisher):不提問、不傾聽、不尊重他人存在。他們使人覺得「透明且不被在意」。
  • 啟明者(Illuminator):好奇、專注、願意看見他人真實面貌。他們讓人感到「被看見、被尊重」。

成為啟明者並非天賦,而是一連串可學習的習慣,包括專注聆聽、提問故事、展現好奇心與尊重他人情感。

三、深度連結的四大層次

布魯克斯拆解了「如何認識一個人」的四個層次:凝視、陪伴、對話、理解痛苦。


第一層:凝視(The Gaze)

  • 注意是種道德行為:我們如何看待一個人,決定了我們是否承認對方的存在與尊嚴。
  • 深層關注的眼神:在初次互動中,眼神與非語言訊息就能傳達「我重視你」或「我忽略你」。
  • 靈魂觀點:將每個人都視為擁有靈魂的人,是與他人建立深層連結的基礎。
  • 文化差異與同理心:眼神接觸在不同文化(如西非)或神經多樣性族群中(如自閉症)意義不同,理解差異本身也是一種尊重。


第二層:陪伴(Accompaniment)

  • 陪伴是一種存在方式:非語言的陪伴,如靜靜地坐在對方身邊,有時比說話更能傳達支持。
  • 「為他人伴奏」的心態:像鋼琴師陪伴歌手般,把焦點放在讓對方發光,而不是表現自己。
  • 信任與節奏:信任來自於長時間的陪伴與觀察,必須根據對方的步調自然建立。
  • 玩耍的力量:輕鬆與玩樂能讓人放下防備,是自然連結的催化劑。


第三層:對話(Conversation)

  • 提問的力量:好的提問能開啟他人生命故事,並促進理解與共鳴。
    • 避免封閉式問題,改問「你是怎麼形成這個看法的?」而非「你怎麼看這件事?」。
    • 問出「故事啟發式」問題,讓對方談過往經歷。
    • 詢問大問題如:「你這五年的生活像是哪一章節?」「你最喜歡的、不重要的事是什麼?」
  • 傾聽的技巧
    • 成為「大聲的聆聽者」:全神貫注地傾聽,讓對方感受到被理解。
    • 避免「壓頂式回應」:當對方分享痛苦時,不要用自己的經驗蓋過他人的感受。
    • 找到共同的「核心聲明」:即使意見不同,也能尋求情感上的共識與關懷。


第四層:理解痛苦與脆弱

  • 深入理解他人的苦難,是建立真正關係的關鍵。
    • 例如:「這真的很糟,我為你希望更多」,比任何建議都更有力量。
  • 童年創傷與防衛機制:了解一個人的童年背景,有助於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原因。
  • 開放自己能促成連結
    • 分享自己的秘密會促進信任,也讓彼此從虛假自我中解脫。
    • 脆弱並不是弱點,而是一種邀請對方也坦露真實的方式。


四、布魯克斯的個人轉變與自我認識

布魯克斯坦承自己過去是個理性過剩、情感封閉的人,直到中年遭遇婚姻破裂與孩子離巢,才體悟到情感的重要。他在《第二座山》中開始分享自己的脆弱與轉變,激勵許多男性也開始敞開心扉。

  • 歐普拉的評語:「你是我看過中年改變最多的人。」這讓他知道「變得更完整」是可能的。
  • 從作家到老師:他從純理性作家,轉化為一位傳遞人性智慧的「老師」。


五、對社會的啟示與挑戰

  • 對精英階層的批判:媒體、學術與企業菁英逐漸與大多數人脫節,導致群體的「被看不見感」。
  • 智慧的真正定義
    • 洞察事物的連結性。
    • 容納矛盾與悖論的能力。
    • 從多個視角理解問題。
  • 抗衡去人性化:在當今社會冷漠、快速分類他人的趨勢中,學會深度理解他人是對抗「去人性化」最有效的方式。


結語:我們可以學習如何「看見他人」

布魯克斯認為,人際連結不是靠天賦,而是可透過學習和練習獲得的藝術。

  • 成為一位啟明者,從凝視、陪伴、對話到理解痛苦,學會慢下來,真正看見他人。
  • 當你學會真正看見一個人時,也會發現自己被深深地看見。

• • 這種人性的連結,不僅能治癒孤獨與焦慮,也能重建一個有溫度的社會。

Senaste avsnitt

Podcastbild

00:00 -00:00
00:00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