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波爾斯基的《行為》對人類行為進行了全面而多面向的探討,強調了生物學、社會科學、文化和進化因素的複雜相互作用。本書旨在避免簡化的分類思維,並主張對人類行為採用多因素和跨學科的視角。
1. 人類行為的複雜性與跨學科方法
- 多因素決定論: 本書的核心論點是,人類行為不是由單一因素決定的,而是「行為是由神經學觸發因素、感官刺激、荷爾蒙影響以及跨越數百萬年的進化壓力等複雜事件鏈組成的」。例如,攻擊性和同理心等行為會受到大腦化學、荷爾蒙和文化的影響。
- 避免分類思維: 薩波爾斯基強調,將行為分為「明確的類別」會導致誤解。相反,「行為解釋本身就涉及多個學科;認識到這一點可以防止過度簡化。」每一種解釋都反映了所有先前因素的影響,而不是獨立存在。
- 生物學與社會科學的整合: 作者主張理解人類社會行為離不開生物學。他指出:「沒有生物學,你無法開始理解攻擊性、競爭、合作和同理心等事物」。這挑戰了將生物學視為與人類社會行為無關或有意識形態嫌疑的觀點。
- 行為定義的挑戰: 諸如攻擊性、同理心和利他主義等關鍵術語的定義很困難,因為存在意識形態偏見和跨學科的不同解釋。例如,攻擊性可以是反應性的、工具性的,甚至是令人愉悅的,並且每種觀點都可能來自不同的領域,如心理學、犯罪學或人類學。
2. 影響行為的時間軸
薩波爾斯基將行為的影響因素分解為不同的時間框架,從行為發生的前幾秒到數百萬年的進化歷史:
- 行為發生的前幾秒: 行為不是孤立產生的。「沒有什麼是憑空產生的。沒有大腦是孤立的。」外部刺激通過各種感官通道觸發我們的大腦並影響我們的行為。這包括神經學觸發因素和感官敏感性。
- 杏仁核與情緒: 杏仁核是情緒處理的核心,在恐懼和攻擊性等情緒中扮演重要角色。它調節自動反應,並通過社會情境影響行為。
- 額葉皮質與執行功能: 額葉皮質負責高階認知功能,如決策、抑制衝動和獎勵處理。它與杏仁核相互作用,共同調節情緒反應。
- 多巴胺系統: 多巴胺與獎勵的預期相關聯,激發目標導向的行為並通過放大與實現結果相關的愉悅感來強化行動。
- 潛意識線索: 環境中的微妙線索,如語言、標籤、群體身份甚至空間美學,都可以在潛意識中影響決策和社會行為。例如,「我們的大腦對膚色非常敏感。」
- 行為發生的前幾小時到幾天: 荷爾蒙扮演著重要的調節角色,但其作用取決於情境。
- 睪固酮與攻擊性: 睪固酮被普遍誤解為直接導致攻擊性,但它實際上僅僅是「促進劑,會增加對攻擊性觸發因素的敏感性,尤其是那些已經有此傾向的人。」其影響高度依賴於背景和個體的預設行為模式。例如,「男性在去勢前攻擊性越強,去勢後攻擊性持續的時間就越長。」
- 催產素和血管加壓素: 這些與親密關係相關的荷爾蒙也可能促進對他人的偏見,其對社會行為的影響也取決於情境。
- 壓力對行為的影響: 持續的壓力會導致思維混亂和衝動控制不良,使個體更容易產生反應性攻擊並在風險評估中產生偏見,經常會尋求更大的獎勵而不考慮負面結果。壓力會降低同理心並阻礙社交行為。
- 行為發生的前幾天到幾個月: 經驗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塑造我們的大腦。
- 神經可塑性與記憶: 記憶的形成涉及突觸的強化,而不是創造新的神經元。「記憶的形成不需要新的突觸(更不用說新的分支或神經元);它需要強化預先存在的突觸。」長時程增強(LTP)和長時程抑制(LTD)的平衡對於學習和記憶至關重要。
- 環境影響: 豐富的環境促進神經發生和突觸生長,強調了環境在塑造大腦適應、學習和發展能力方面的重要性。
- 青少年時期: 青少年時期是前額葉皮質發展的關鍵階段。
- 前額葉皮質延遲成熟: 前額葉皮質是最後成熟的大腦區域,通常在二十多歲時才完全發育。這種延遲導致青少年時期情緒強度增加和衝動性,因為邊緣和自主神經系統完全活躍,而更理性的前額葉皮質在抑制情緒衝動方面效率較低。
- 冒險行為與同儕影響: 青少年由於決策能力不成熟和對後果評估不佳,更容易冒險。他們表現出強烈的尋求新奇傾向,同儕影響會顯著加劇這種行為。
- 道德推理與同理心: 青少年具備很強的同理心能力,但在道德推理中有效應用時可能會遇到困難。
- 從嬰兒到受精卵: 早期發展和遺傳學的影響。
- 兒童發展的神經生物學: 童年發展的特點是神經生長和成熟,通過特定的階段,包括神經元形成、突觸發展和髓鞘形成。環境對兒童大腦發展和功能的重要性隨着兒童的成熟而增強。
- 遺傳與環境的複雜性: 基因編碼蛋白質,但它們不是獨立運作的。遺傳結果並非嚴格的決定論,因為環境因素(從細胞內條件到外部刺激)極大地影響基因表達。「基因並不決定太多。」「基因對平均特徵值的影響不同於它對個體間該特徵變異性的影響。」「問基因做什麼沒有意義,只問它在特定環境中做什麼。」
- 表觀遺傳學: 表觀遺傳因素可以在不改變DNA序列的情況下改變基因表達,展示了環境如何影響行為,甚至可以遺傳給後代。
- 數世紀到數千年以前(文化與進化): 行為的文化和進化根源。
- 文化與生物學的共演化: 人類行為不僅受生物學驅動,也深受文化影響。「文化很重要。我們隨身攜帶它。」文化與生物學共同進化,塑造了諸如數學能力中的性別差異等許多行為。例如,「一個引人注目的發現是,從小學生開始,男性在數學方面比女性表現更好。」但「國家越是性別平等,數學成績的差異就越小。」
- 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文化: 這些文化差異影響著行為、自我認知和道德推理,並且具有生物學相關性。
- 生態對文化的影響: 歷史上的農業實踐(如水稻種植)和環境挑戰塑造了社會結構(如集體主義社會)和文化特徵(如游牧畜牧社會中的榮譽文化)。
- 進化機制: 進化通過自然選擇(提高生存率)和性選擇(吸引配偶的特徵)來塑造特徵。「個體不為物種的利益而行為;他們的行為是為了最大化其基因傳遞到下一代的數量。」「進化不一定會選擇更大的複雜性——想想細菌用某些瘟疫消滅人類。」
- 群體選擇的駁斥: 為了物種利益的群體選擇概念在很大程度上被駁斥,取而代之的是個體選擇。
3. 人類社會行為的深層機制
- 我們與他們(Us vs. Them)的劃分: 這種將人群劃分為「我們」和「他們」的傾向是人類天性的一部分,受到潛意識偏見和社會學習的影響。「世界上有兩種人:那些……」這種劃分會導致對「他們」的負面看法,並加劇群體間的衝突。然而,通過促進換位思考、強調共同點和創造有意義的接觸,可以減輕這種偏見。
- 等級制度、服從與抵抗: 人類社會存在等級制度,與其他物種有相似之處,但也具有獨特的特點,例如選擇領導者的能力。等級制度中的位置會顯著影響個體的生理和心理反應。研究表明,在權威壓力下,許多人會順從並做出可怕的事情,但也可以通過批判性思維和個體能動性來抵抗。
- 道德與正確的行為: 人類道德是複雜的,由道德推理和道德直覺共同塑造。研究表明,即使嬰兒和某些動物物種也表現出基本的道德理解。同理心是道德決策的核心,但有時需要一種超然的同情來促成有效的利他行為。「你能否將做好事與期待互惠、公眾讚揚、自尊或天堂的承諾分開?」純粹的利他主義可能不存在,因為慈善行為通常伴隨著自我利益的元素。
- 我們所殺戮的隱喻: 隱喻可以影響我們的道德判斷和社會行為,甚至導致危險的後果(例如,通過將人非人化)。身體感受(如厭惡、清潔)與道德判斷之間存在深層聯繫。但理解隱喻和文字意義之間的混淆也可能為解決衝突和促進和解提供途徑。
- 自由意志與刑事司法系統: 薩波爾斯基質疑自由意志的概念,認為行為是由生物學因素決定的,這可能導致對刑事司法系統的重新思考。他主張用基於科學理解的新系統來取代現有的刑事司法系統,該系統將從懲罰轉向康復,並承認生物學對行為的潛在影響。「這本書的目標是避免這種分類思維。」「我們對前者理解更多,可以從中看到減輕因素——想想那個悲痛欲絕、怒火中燒的男人,殺死了殺害他孩子的人。」這支持了「減輕自由意志」的觀點,即生物學影響行為,但個體仍保留一定程度的控制,儘管是有限的。
4. 戰爭與和平的未來
- 人類行為的雙重性: 儘管人類歷史上存在暴力,但全球兇殺率等指標顯示世界變得更安全了。人類具有從戰爭中學習並轉向和平的潛力。
- 和解與合作: 群體間接觸,特別是在強調平等對待和共同目標的情況下,可以減少敵意。歷史上的和解案例表明,個人行動和象徵性姿態可以促進理解和和平。
- 集體人類能動性: 儘管面臨挑戰,但人類的集體能動性仍然很強。個體行動可以催生重大的社會變革,積極的變革是通過堅持不懈和集體努力才能實現的。「然而,這本書的基本原理是,儘管如此,我們仍有樂觀的理由。」「世界也更安全了。」
總結
羅伯特·薩波爾斯基的《行為》是一項「令人震驚的科學寫作成就」,它提供了一個全面而細緻的視角,來理解人類行為的生物學和社會根源。本書挑戰了簡化的解釋,強調了生物學、心理學、文化和進化因素之間相互關聯的複雜性。薩波爾斯基主張,我們的行為既包括最好的一面,也包括最壞的一面,都根植於多因素的生物學基礎,並受到環境和經驗的深刻影響。儘管書中包含一些技術細節可能對普通讀者構成挑戰,但對於任何對人類行為根源感興趣的人來說,這都是一本重要的著作。最終,本書傳達了一個充滿希望的信息,即儘管人類有黑暗的衝動,但通過理解這些複雜性並採取集體行動,仍有可能實現同情與合作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