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鐘書房

EP#66 : 你發生過什麼事: 關於創傷如何影響大腦與行為, 以及我們能如何療癒自己 : What Happened to You? by Oprah Winfrey & Dr. Bruce Perry

15 min • 6 augusti 2025

🎙️《你發生過什麼事》Podcast 精華摘要

作者:歐普拉.溫芙蕾(Oprah Winfrey)與 布魯斯.佩里醫生(Dr. Bruce Perry)
Podcast 頻道:15分鐘書房


一、從「你怎麼了?」到「你發生過什麼事?」

我們太常對人行為的異常、情緒的爆發感到不解,直覺地問:「你怎麼了?」但這個問題隱含責備,彷彿一切都是當事人選擇的結果。歐普拉與神經科學家佩里醫生提醒我們,應該把問題換成:「你發生過什麼事?」

這個看似簡單的改變,是理解人類行為的關鍵,尤其是那些受創傷影響的人。童年經歷會深深塑造我們的神經系統與情緒反應,而非單靠意志就能改變。


二、童年創傷如何「刻印」在大腦裡?

在成長過程中,大腦會不斷建立神經連結。如果在童年遭遇忽略、暴力、恐懼,這些經驗會使腦部的「防禦系統」長期處於警戒狀態,影響整個神經系統的發展。

這種影響不只是心理層面,還會改變身體對壓力的反應方式。例如,腎上腺素與皮質醇會過度分泌,使人變得易怒、焦躁、敏感。

而這些行為,在社會中常被誤解為「不成熟」、「懶惰」、「情緒化」,但其實是創傷留下的生理反應痕跡。


三、關係的力量:治癒的起點

創傷不是靠意志就能「忘記」或「放下」的。它需要的是關係——一段穩定、同理、溫柔的關係。

作者強調:「大腦是透過關係改變的器官。」換句話說,創傷如何發生,也必須如何療癒:它源自關係的破裂,也必須靠關係來修補。

特別是在兒童時期,一位願意傾聽、理解的成人,對孩子來說就像生命中的安全錨。這樣的安全感能夠慢慢修復大腦中過度活躍的防禦機制。


四、創傷不是單一事件,而是一種模式

我們常以為創傷是「某件很可怕的事」:例如家暴、性侵、戰爭。但事實上,創傷也可以來自長期的忽略、缺乏安全感、被拒絕或沒有情緒上的支持。

有些人從未經歷明顯的悲劇事件,但卻長期活在「無人理解」的孤獨感裡,這種慢性壓力同樣會破壞大腦的健康發展。

這本書想傳達一個重要觀念:「創傷不只是你經歷了什麼,而是這些經歷如何影響了你。」這提醒我們,不要只從事件本身判斷一個人是否「應該」受到創傷,而要理解這些事件對他內在世界的衝擊。


五、大腦如何回應壓力與恐懼

人類在面對威脅時,大腦會自動啟動「戰或逃」(fight or flight)機制。但如果創傷經歷重複發生,這個系統會過度敏感,甚至在平常生活中也會被啟動。

這種情況下,人可能會有以下反應:

  • 動不動就爆發情緒或憤怒
  • 無法集中精神
  • 容易被觸發負面回憶
  • 出現過度警覺或解離(如靈魂出竅感)

這些都是神經系統過度激活的結果,而不是「故意」的行為。理解這一點,能幫助我們對自己與他人多一份寬容與同理。


六、創傷世代的遺傳與傳遞

創傷不僅會改變一個人的行為,也會透過家庭系統「代代相傳」。例如,一位情緒不穩定的父母,可能是因為童年創傷未被療癒,無法提供孩子情感支持,於是孩子又成為下一個受創者。

此外,研究顯示,創傷甚至能夠影響 DNA 的表現,透過「表觀遺傳學」的方式,把壓力模式傳遞給下一代。

但好消息是:正向的改變與關係,也能夠打破這種傳遞。只要有一個穩定的人進入這個循環,便可能讓療癒發生。


七、療癒的第一步:被看見與被理解

無論年紀多大,內心創傷未被處理,都會在某些時候反覆浮現。療癒的第一步,是讓自己「有權利承認那些曾發生的事」,並明白:那不是你的錯。

書中提到,有創傷經歷的人很常會有羞恥感,甚至覺得「自己有問題」。但真正需要轉變的,是我們對創傷的觀點。

當社會開始用「你發生過什麼事?」取代「你怎麼會這樣?」,療癒才真正開始。


八、成人與孩子都需要「情緒教育」

創傷經歷者常無法辨認或表達自己的情緒,這也讓他們在人際關係中不斷碰壁。為了打破這個困境,我們需要情緒語言的教育。

孩子需要被教導:

  • 情緒不是錯的
  • 生氣、害怕、難過都有存在的理由
  • 我們可以學習與情緒共處,不需壓抑或逃避

同樣地,大人也必須學習這些能力。因為情緒不是幼稚的表現,而是大腦中與生俱來、引導我們生存的重要訊號。


九、系統性創傷與社會責任

這本書也觸及一個宏觀議題:創傷往往不是個體的問題,而是來自於整個社會結構。

像是種族歧視、貧窮、不平等的教育機會、制度暴力,這些都會造成集體的創傷。若我們不從制度面著手,就無法真正解決創傷的根源。

因此,理解創傷,不只是個人療癒的旅程,更是社會變革的起點。


十、療癒不是一條直線,而是多次回旋的路

療癒創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像一條曲折的旅程,可能前進又後退,甚至在某些日子裡覺得「一切都沒變」。

但只要有意識地與自己連結,尋找理解你的人,並願意一點一滴練習與情緒和平共處,改變就會發生。

記住:你並不孤單。你之所以會這樣,不是因為你有問題,而是因為你曾經經歷過一些痛苦。而這份理解,就是療癒的起點。


📚 Podcast 片尾語:

「有時候,真正需要的不是改變自己,而是看見自己走過了什麼。」——來自《15分鐘書房》的一集深度對話,讓我們用理解取代評價,用連結對抗孤單。

Senaste avsnitt

Podcastbild

00:00 -00:00
00:00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