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態致勝:成功的心理學
作者: Carol S. Dweck,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
核心概念: Carol Dweck 的開創性研究徹底改變了我們對人類潛能和學習的理解,提出了「固定型心態 (Fixed Mindset)」和「成長型心態 (Growth Mindset)」的概念。她認為,我們對自身能力和智力的信念,深刻影響著我們的實際表現和人生軌跡。
1. 固定型心態 vs. 成長型心態:核心區別
這兩種心態代表了人們看待自身能力光譜的兩端,對個人在面對挑戰、失敗、努力和人際關係等方面的行為和結果產生深遠影響。
- 固定型心態 (Fixed Mindset)
- 信念: 認為能力、智力、才能和個人特質是天生且靜態的,無法顯著改變。「《心態致勝》廣東話全書講解」提到:「固 定 型 思 維 的 人 認 為 智 力 是 天 生 的 無 法 改 變」。
- 成功與失敗: 專注於證明自己是聰明和有能力的。成功被視為天賦的驗證,而失敗則被視為自身缺陷的證明,是對其價值和能力的直接衡量。這導致他們害怕失敗,因為「如果他們失敗了,這證明他們不夠聰明或沒有天賦」。
- 對挑戰的態度: 傾向於迴避挑戰,因為挑戰可能揭露其不足,威脅其形象。「心態致勝:全新成功心理學」指出,他們「將挑戰視為威脅」。
- 對努力的態度: 視努力為負面信號。他們認為「如果你有天賦,你就不需要努力」。過度努力可能意味著缺乏天賦。
- 對批評的態度: 對批評高度敏感,將其視為人身攻擊,而非成長機會。
- 對他人成功的反應: 容易感到嫉妒或被威脅。
- 成長型心態 (Growth Mindset)
- 信念: 相信能力、智力、才能和特質可以透過奉獻、努力、良好的策略和經驗來發展和提升。正如「心態致勝:全新成功心理學」所言:「成長型心態相信能力和智力可以透過努力、良好策略和他人建議來發展」。
- 成功與失敗: 專注於學習和自我提升。失敗被視為寶貴的回饋和學習機會,而非對個人能力的最終判斷。正如 Carol Dweck 在「Carol Dweck Revisits the 'Growth Mindset'」中強調的:「成長型心態旨在幫助縮小成就差距,而不是隱藏它們。它是關於說出學生當前成就的真相,然後共同努力,幫助他或她變得更聰明。」
- 對挑戰的態度: 擁抱挑戰,將其視為成長和發展的機會。「擁抱挑戰:將其視為成長機會而非對自尊的威脅。」
- 對努力的態度: 視努力為掌握技能和取得成功的關鍵途徑,是進步的引擎。
- 對批評的態度: 樂於接受建設性批評,將其視為改善表現的工具。
- 對他人成功的反應: 從他人的成就中獲得啟發和鼓勵,看到無限的可能性。
重點摘要:
- 「你的心態—你如何看待自己—塑造了你對人與事件的反應,從而影響你的結果。」
- 「天賦不是目標。擴展技能和知識才是。」— Carol Dweck
- 「為什麼要浪費時間一次又一次地證明你有多棒,而你本可以變得更好呢?」— Carol Dweck
- 「如果你成功時是某個人,那麼你失敗時又是誰?」— Carol Dweck
2. 心態對生活各方面的影響
Carol Dweck 的研究不僅限於學術理論,它是一套實用的哲學,能夠轉變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
- 教育: 成長型心態的學生在學業上表現更好,更願意迎接挑戰,並從錯誤中學習。他們認為努力是通往掌握的道路。
- 商業與領導力: 具有成長型心態的領導者能培養創新、協作和適應性強的環境。他們重視學習和發展,鼓勵員工承擔風險並從經驗中學習。微軟執行長 Satya Nadella 就是一個例子,他在微軟推動了成長型心態的文化轉變。相反,像安然(Enron)這樣的公司,其對天賦的崇拜和對失敗的恐懼最終導致了其垮台。
- 體育與指導: 成長型心態的運動員在挑戰中茁壯成長,更有動力練習和提高。即使是像 Michael Jordan 這樣被認為天賦異稟的運動員,也透過不懈的努力和從失敗中學習來取得傳奇般的成功。「他不斷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能,總是超越自己的極限。」
- 人際關係: 在愛情和友誼中,成長型心態有助於人們看到自己和他人改變的潛力。它鼓勵開放的溝通,同理心,以及願意共同解決困難。固定型心態的人則可能將衝突視為關係破裂的跡象,並避免困難的對話。
- 應對逆境: 成長型心態的人在面對挫折時更具韌性。「心態致勝:全新成功心理學」指出:「韌性:面對挫折時保持努力和毅力。」他們將失敗視為問題,需要面對、處理和學習,而非定義性的判斷。
3. 如何培養成長型心態
培養成長型心態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需要耐心、努力和一致的實踐。
- 認識你的心態: 首先要辨識你生活中傾向於採取固定型心態的領域,尤其是在面對挑戰或批評時。「認識你的心態:辨識你當前的心態(或多種心態)。」
- 辨識觸發點: 留意那些觸發你固定型心態反應的時刻。Carol Dweck 建議:「觀察當你面對挑戰時是否出現固定型心態的反應。你會過度焦慮嗎?或者你腦海中的聲音是否警告你?」
- 「還沒 (Yet)」的力量: 當你遇到困難時,不要說「我做不到」,而是說「我還做不到」。這個詞傳達了進步的可能性,並鼓勵堅持。正如 Carol Dweck 在 TED 演講中提到的,一所高中給不及格的學生評定「還沒」,這讓學生明白他們處於學習曲線中,為他們提供了通往未來的道路。
- 改變內心對話: 意識到內心固定的心態對話,並用成長型心態的回應來反駁它們。
- 擁抱挑戰: 選擇接受挑戰而不是迴避安全,因為挑戰是成長的機會。
- 從錯誤中學習: 將錯誤視為學習機會,而不是失敗的證明。慶祝錯誤,並思考從中學到了什麼。
- 尋求和接受回饋: 將回饋視為有價值的資訊,用來改進和成長,而不是人身攻擊。「從批評中學習:欣賞建設性批評並利用它來提高表現。」
- 讚美過程,而非結果: 讚美努力、策略、專注、毅力和改進,而不是天賦或智力。「讚美孩子所參與的過程:他們的努力、他們的策略、他們的專注、他們的毅力、他們的進步。這種過程讚美能培養出堅韌和有韌性的孩子。」
- 保持好奇心: 始終保持學習的意願,接觸新知識和觀點。
- 與成長型心態的人為伍: 建立一個由具有成長型心態的同儕、導師和合作夥伴組成的網絡。
需要注意的誤解和爭議:
- 成長型心態不僅僅是努力: Carol Dweck 澄清,成長型心態不應僅限於讚揚努力。學生還需要嘗試新的策略並尋求他人的意見,以實現真正的學習和改進。過度讚揚努力但不學習可能會導致「虛假的成長型心態」。
- 並非萬能藥: 有批評指出,成長型心態干預對學業成就的影響可能被誇大,或者在某些情況下效果不顯著,例如對已經表現優秀的學生。然而,研究表明,它對「弱勢群體」或面臨困難的學生特別有益。
- 並非完全消除固定型心態: Carol Dweck 強調,我們都是固定型和成長型心態的混合體,而且可能永遠如此。重要的是要意識到固定型心態的觸發點,並積極地向成長型心態轉變,這是一個旅程,而非一蹴可幾的宣告。
- 某些情況下固定型心態可能更合適: 研究指出,在某些方面,例如性取向和衰老,接受這些特質的靜態性可能更有益。
結論
「心態致勝」的終極訊息是希望與可能。無論你的起點如何,你都有能力改變你的心態並釋放新的成長和成功的可能性。成功不僅僅是天賦或運氣,它關乎你願意付出的努力以及你對成長可能性的信念。透過採用成長型心態,我們能實現持續改進,在面對挫折時更具韌性,並擁有充滿學習和成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