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陷阱》由臨床心理學家Russ Harris撰寫,深入探討了西方文化中對「幸福」的普遍誤解,並挑戰了傳統上追求快樂和消除負面情緒的觀念。該書基於「接納與承諾療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ACT)的核心原則,旨在幫助讀者擺脫無效的「幸福陷阱」,轉而追求一種充實、豐富、有意義的人生。
Harris指出,社會普遍認為幸福是常態,若不快樂則意味著有缺陷,並鼓勵人們控制和消除負面情緒。然而,這種對幸福的「追逐」往往適得其反,導致更大的痛苦。正如書中所述:「我們越是努力追尋快樂,就越可能遭受焦慮和抑鬱之苦。」
核心主題與重要觀點
一、 幸福的誤解:四大迷思
書中揭示了四個普遍的幸福迷思,這些迷思構成了「幸福陷阱」的基本藍圖:
二、 大腦的進化與「痛苦機器」
Harris解釋說,人類大腦的進化目標是幫助我們在充滿危險的世界中生存和繁衍,而非讓我們感到快樂。原始大腦的首要任務是識別並避免潛在危害,因此,它被塑造成一個「保證不要被殺」的裝置。經過十萬年的進化,現代大腦仍然持續地「尋找麻煩」,不斷評估和判斷一切,並預測潛在的危險,即使這些危險很多時候並不會發生。
此外,為了融入群體(這對遠古人類的生存至關重要),我們的大腦會不斷地將自己與他人比較,警告我們可能被拒絕。現代社會,這種比較通過各種媒體放大,使我們更容易感到「不夠好」。這種進化導致我們「幾乎不可避免地注定要遭受心理上的痛苦,去比較、評估和批判自己,去關注自己所缺乏的,對自己所擁有的不滿,以及去想像各種可怕的情境,其中大多數永遠不會發生。」
三、 接納與承諾療法(ACT)的核心原則
ACT提出了一套不同於傳統認知行為療法(CBT)的策略,不強調與思想和情感作鬥爭,而是教導人們接納並與之共存。其核心包含六大原則,旨在提升「心理彈性」:
四、 放下對「控制」的執念
Harris強調,人類大腦因其能「塑造周圍世界並使其符合我們的願望」的能力,給予了我們對控制的高度期望。然而,這種「控制幻象」在心理層面往往是無效的。他以「流沙」為喻,說明越是掙扎,越會深陷。同樣,對痛苦感受的「掙扎開關」打開,會放大焦慮、引發次級情緒,形成惡性循環。
真正的「意願」並非喜歡或享受痛苦,而是「為了做你所重視的事情,你願意容納它、為它騰出空間或讓它存在。」它是一種主動的擁抱,而非被動的忍耐。就像治療癌症的化療,即使副作用難受,人們也願意承受,因為更重視「活下去」這個價值。
五、 關於「自我」和「自尊」
書中指出,低自尊是一個流行病,人們常將其歸咎於各種問題,並試圖提升自尊。然而,Harris認為「自尊是你對自己是怎樣的人所持有的觀點」,它是一種觀點或判斷,而非事實。過度追求高自尊會讓人陷入永無止境的「好與壞」的評判遊戲,不斷證明自己的價值,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
ACT鼓勵「自我接納」(Self-acceptance),即「對自己的現狀感到滿意」。這意味著認識到自己既不是棋盤上的「黑棋」(壞想法),也不是「白棋」(好想法),而是「棋盤本身」。我們是觀察這些思想和情感的那個「空間」,不受它們的控制或評判。
六、 活在當下與珍視生命
書中反覆強調連結當下的重要性。我們的大腦常常是「時光機」,將我們的注意力帶到過去的憂慮或未來的幻想中,使我們與當下的豐富體驗脫節。通過覺察身體、呼吸和周圍環境,可以幫助我們回到當下,享受生活中的「感官盛宴」。
Harris提醒我們:「生命是寶貴的」。我們不知道自己和所愛之人還有多少時間,所以應當珍視當下的每一刻。即使在痛苦和挑戰中,也能發現「寶藏」——愛、支持、連結和成長。
結論:擺脫陷阱,擁抱完整人生
《幸福的陷阱》的核心訊息是,真正的幸福並非單純的快樂或感覺良好,而是「接納生活帶給我們的痛苦,立足現實,不斷自我覺察並在夢想的引導下承諾行動,從而過上讓自己感到充實的生活。」它不是關於消除負面情緒,而是學會與之共存,並將生命能量投入到有意義的行動中。
ACT的「F.E.A.R.」模式總結了阻礙行動的常見障礙:
當我們感到「卡住」時,可以運用ACT的原則來克服這些障礙。書中鼓勵讀者練習、保持耐心、對自己寬容,並透過實踐來驗證這些技巧的有效性。如同書名中的「陷阱」所暗示,幸福並非一個終點,而是伴隨在我們活出有意義人生的過程之中。